寰俊瀹㈡湇
锛憋急瀹㈡湇
鏀粯瀹濆鏈
鐢佃瘽瀹㈡湇
鍒嗕韩

PMC资源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回复: 1

求助设备管理文件

[复制链接]

5

主题

3

回帖

1024

积分

永久VIP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产量测开关、断路器、集中器等电子产品,设备应该怎么管理能及能满足国网公司审厂的需求,公司内部应该怎么分工职责,三体系审核时怎么满足要求,求助相应的制度管理文件,

版权声明:

1、在本站内发表的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原作者获得授权。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4、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5、免责声明:PMC资源网所发布的一切文章和资料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或需要该内容,请联系作者,购买授权,得到更好的服务。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件地址:admin@pmczy.com)。

6316

主题

58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568
QQ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目的
为确保公司生产的量测开关、断路器、集中器等电子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满足网公司审厂标准,有效管理生产设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用于生产上述电子产品的设备,包括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及其相关的操作、维护、管理等活动。

三、职责分工

(一)设备管理部门
1. 设备规划与选型
- 根据公司生产计划和产品工艺要求,结合*网公司审厂标准,制定设备规划。参与新设备的选型调研,确保所选设备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符合生产质量和效率要求,且能满足*网审厂对设备参数、功能等方面的要求。
- 收集设备市场信息,建立设备供应商库,组织对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与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签订设备采购合同。
2. 设备验收与建档
- 负责新设备的到货验收工作,协同质量部门、生产部门及相关技术人员按照设备技术协议和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包括设备外观、规格、性能、技术参数等方面的检查和测试。
- 对验收合格的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设备采购合同、技术说明书、操作规程、维修手册、验收报告、安装调试记录等,确保设备资料完整,便于追溯和管理,以满足三体系审核中关于设备资料完整性的要求。
3. 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制定
- 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运行状况和厂家建议,制定详细的设备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和预防性维护计划。计划应明确维护保养的项目、周期、责任人及所需的资源,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满足*网审厂对设备维护保养的要求。
- 定期对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根据设备运行数据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 设备维修与故障处理
- 建立设备维修响应机制,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抢修,确保生产不受影响。分析设备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记录维修过程和结果,对于重大故障应进行故障分析报告,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 负责设备维修所需零部件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确保维修零部件的及时供应。建立设备易损件清单,定期评估易损件的库存情况,根据设备使用频率和维修经验,合理储备易损件,以满足设备突发故障时的维修需求。
5. 设备改造与升级
- 根据生产工艺改进和产品质量提升的需要,结合*网公司审厂对设备技术更新的要求,提出设备改造与升级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负责设备改造与升级项目的实施,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改造升级后的设备进行验收和评估,确保设备性能满足新的生产要求和审厂标准。
6. 设备报废管理
- 对达到使用寿命或无法修复的设备,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提出设备报废申请。按照公司规定的审批流程,办理设备报废手续,对报废设备进行妥善处理,确保资产处置合规。
- 分析设备报废原因,总结设备使用和管理经验,为设备采购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设备台账和档案中对报废设备进行标注和存档,以备后续查询和审计。

(二)生产部门
1. 设备日常操作与监控
- 负责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设备,严禁违规操作。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具备熟练操作设备的能力,以满足*网审厂对人员操作技能的要求。
-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观察设备的各项参数指标,如温度、压力、速度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停机,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做好设备运行记录,包括设备开机时间、关机时间、运行参数、生产产品数量、设备故障及处理情况等信息,为设备维护保养和故障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 设备日常清洁与保养
- 按照设备管理部门制定的设备日常清洁和保养计划,组织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日常清洁,包括设备表面、工作平台、传动部件等的清洁,保持设备外观整洁,防止灰尘、杂物等对设备运行产生影响。
- 协助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设备的定期保养工作,如设备的润滑、紧固、调整等,确保设备保养工作按时完成。在保养过程中,发现设备零部件磨损、老化等问题及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进行更换或维修。
3. 设备使用反馈与建议
- 收集设备操作人员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及时反馈给设备管理部门。例如设备操作的便利性、工艺参数的合理性、设备功能的改进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设备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 积极参与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的设备改进项目和培训活动,配合设备管理部门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和生产效率,确保设备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和*网审厂要求。

(三)质量部门
1. 设备精度检测与校准
- 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以及*网公司审厂对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要求,制定设备精度检测计划和校准规范。定期组织对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的精度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满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
- 负责联系专业的计量校准机构对高精度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并对校准证书进行审核和管理。对校准不合格的设备,及时通知设备管理部门进行维修或调整,重新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 建立设备精度检测和校准档案,记录设备的校准日期、校准结果、校准人员等信息,以备追溯和查询,满足三体系审核中关于计量设备管理的要求。
2. 设备质量关联分析与监控
- 在产品质量出现异常波动时,参与分析是否与设备有关。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设备历史维修记录、产品检测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设备是否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之一。
- 对设备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监控,如生产设备的关键工艺参数、检测设备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等。制定质量监控指标和预警机制,当发现设备运行状态或产品质量数据超出设定的范围时,及时通知设备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处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符合*网公司审厂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 参与设备验收工作,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对设备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确保新设备能够满足公司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要求。在设备验收过程中,对设备的质量检测功能、精度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测试和验证,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采购部门
1. 设备及零部件采购
- 根据设备管理部门提供的设备采购计划和零部件需求清单,及时进行设备及零部件的采购工作。在采购过程中,遵循公司的采购管理制度,严格筛选供应商,确保所采购的设备和零部件质量合格、价格合理、交货期准时,满足生产设备运行和维护的需要,同时符合*网审厂对供应商管理的要求。
- 与设备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及时了解设备及零部件的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为设备管理部门提供采购信息和建议。协助设备管理部门处理采购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如质量异议、交货延迟等,保障公司的利益。
2. 供应商管理与评估
- 配合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供应商进行管理和评估,收集供应商的资质证明、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供应商档案。参与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工作,按照公司规定的评估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为公司选择优质供应商提供依据。
- 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和服务进行跟踪和监督,及时反馈供应商的表现情况。对于供货质量不稳定或服务不到位的供应商,协助设备管理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要求供应商整改、调整采购份额或更换供应商等,确保公司采购渠道的稳定和可靠。

(五)人力资源部门
1. 设备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
- 根据设备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需求,制定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维护保养知识、设备故障排除技能等方面,确保设备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满足*网审厂对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 组织实施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邀请内部专业技术人员或外部专家进行授课。采用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颁发上岗证书,允许其独立操作设备。
- 定期对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估和提升培训,根据设备技术更新和生产工艺改进的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能够跟上公司发展的需要。
2. 设备管理人员培训与发展
- 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如设备管理知识、新技术应用、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升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应对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满足公司设备管理和发展的需求,同时符合三体系审核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 建立设备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设备管理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如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维修及时率、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执行率等,通过绩效考核激励设备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积极推动设备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六)财务部门
1. 设备预算与成本管理
- 参与设备投资预算的编制工作,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生产计划,结合设备管理部门提供的设备购置、维修、改造等预算需求,合理安排设备资金预算,确保设备投资符合公司的财务规划和成本控制要求。
- 对设备采购、维修、保养等费用进行核算和控制,建立设备成本台账,记录设备相关的各项费用支出情况。定期对设备成本进行分析,评估设备的运行经济性,为设备管理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同时满足三体系审核中关于成本管理的要求。
- 参与设备报废的财务处理工作,对报废设备的残值进行评估和核算,按照公司财务制度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确保设备资产处置的财务合规性。
2. 设备资产管理与审计
- 负责设备资产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建立健全设备资产账目,定期与设备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核对,确保设备资产的账实相符。对设备的购置、折旧、转让、报废等财务手续进行审核和监督,规范设备资产管理流程。
- 配合公司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机构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审计,提供设备相关的财务资料和数据。协助审计部门对设备采购、维修、保养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检查设备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四、设备管理流程

(一)设备采购流程
1. 需求提出
- 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和工艺要求,提出设备新增或更新需求,填写《设备采购申请表》,说明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技术参数、预计采购时间等信息,提交给设备管理部门。
2. 可行性分析与审批
- 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技术部门等)对设备采购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生产适用性等方面的评估。形成《设备采购可行性分析报告》,提交给公司管理层审批。
3. 供应商选择与调研
- 经审批通过后,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设备需求和公司采购政策,开展供应商调研和选择工作。通过互联网搜索、行业展会、供应商推荐等渠道收集潜在供应商信息,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名单。
- 向潜在供应商发送《设备采购询价函》,要求供应商提供设备报价、技术方案、交货期、售后服务承诺等相关资料。设备管理部门对供应商的回复进行分析和比较,初步确定意向供应商。
4. 实地考察与谈判
- 对于重要设备或意向供应商,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研发实力等情况。考察结束后,形成《供应商考察报告》。
- 与意向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就设备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期、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条款进行协商和沟通,争取最有利的采购条件。谈判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形成《谈判纪要》。
5. 合同签订
- 根据谈判结果,设备管理部门起草设备采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设备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交货期、质量标准、验收方式、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合同文本经公司法律部门审核后,提交给公司管理层审批。
- 经审批通过后,与供应商正式签订设备采购合同,并将合同副本分发给相关部门存档。
6. 设备交付与验收
- 供应商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交付设备。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生产部门、质量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设备到货验收,检查设备的包装、外观、数量、规格型号、技术资料等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如发现问题,及时与供应商沟通解决。
- 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进行设备的性能验收。根据设备技术协议和验收标准,对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检验,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满足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验收合格后,填写《设备验收报告》,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7. 付款与结算
- 根据设备采购合同的付款条款,财务部门在收到设备管理部门提交的付款申请和相关验收资料后,进行审核并安排付款。在设备质保期内,如设备出现质量问题,应按照合同约定扣除相应的质保金。
- 设备采购完成后,财务部门对设备采购费用进行结算,将设备购置成本计入公司固定资产账目,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二)设备日常操作流程
1. 开机前准备
- 设备操作人员在每天开机前,应先检查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有无损坏或异物附着。查看设备的周边环境是否整洁,有无障碍物影响设备运行。
- 检查设备的电源连接是否正常,气源、水源(如有)等供应是否稳定。确认设备的各操作按钮、开关、仪表等是否处于初始位置或正常状态。
- 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的要求,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润滑、清洁等保养工作。检查设备所需的原材料、工具、量具等是否准备齐全,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2. 设备启动与操作
- 完成开机前准备工作后,操作人员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的顺序启动设备。在设备启动过程中,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倾听设备是否有异常声音或振动。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启动。
- 设备正常启动后,操作人员根据生产任务和工艺要求,设置设备的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时间等。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严禁擅自更改设备的运行参数,如需调整参数,应经过相关技术人员的批准,并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
- 操作人员应密切关注设备的运行情况,定时对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设备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运行。同时,注意观察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发现产品质量异常,应及时停机检查设备,并通知质量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3. 设备运行中的监控与维护
-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巡回检查,检查设备的传动部件、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是否正常运行。观察设备的各连接部位是否松动,有无泄漏现象(如油泄漏、气泄漏等)。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或报告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 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的要求,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如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等。在进行维护保养工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同时,应做好维护保养记录,记录维护保养的时间、内容、人员等信息。
- 设备运行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故障或紧急情况,操作人员应立即按下设备的紧急停止按钮,停止设备运行,并及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在故障排除前,严禁擅自启动设备。
4. 设备停机与关机
- 当生产任务完成或需要停止设备运行时,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的顺序进行设备停机操作。先将设备的运行参数逐步调整至初始状态,然后停止设备的各工作部件,如电机、传动装置等。
- 设备停机后,关闭设备的电源、气源、水源(如有)等供应开关。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整理,清除设备上的残留物料和杂物,保持设备的整洁。
- 填写设备运行记录,记录设备的停机时间、运行情况、生产产品数量、故障及处理情况等信息。将设备运行记录提交给设备管理部门存档,以便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

(三)设备维护保养流程
1. 维护保养计划制定
- 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运行状况、厂家建议以及公司的生产安排,制定设备的年度、季度和月度维护保养计划。维护保养计划应包括设备的名称、编号、维护保养项目、维护保养周期、责任人、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等内容。
- 将维护保养计划下达给生产部门和相关维修人员,要求其按照计划执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同时,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维护保养需求,适时对维护保养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2. 日常维护保养(日保)
- 设备操作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每天在设备开机前、运行中及停机后进行。
- 开机前检查内容包括设备外观清洁、设备连接部位紧固、设备润滑情况检查、设备各仪表及指示灯正常显示等,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初始运行状态。
- 运行中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声音、振动、温度等参数,如有异常及时调整或停机报告,并进行简单的设备清洁和润滑维护,如清除设备表面的灰尘、杂物,对关键部位进行适量润滑等。
- 停机后对设备进行全面清洁,清理工作区域的物料和垃圾,对设备的易损部件进行检查,如发现磨损或损坏及时报告维修人员更换。同时填写《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维护保养内容。
3. 一级保养(周保或月保)
- 以设备维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协助进行一级保养。保养周期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一般为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
- 保养内容包括对设备进行全面清洁、紧固设备各连接部位的螺栓和螺母、检查设备的传动系统(如皮带、链条、齿轮等)的张紧度和磨损情况并进行调整或更换、检查设备的润滑系统(如油泵、油管、油嘴等)是否正常工作并更换润滑油、检查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如电器元件、线路等)的连接情况和性能是否正常等。
- 对设备的关键部件进行精度检测和调整,如对生产设备的加工精度、定位精度等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性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完成保养后填写《设备一级保养记录》,详细记录保养的项目、内容、更换的零部件以及设备的运行状况等信息。
4. 二级保养(季度保或半年保)
- 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维修人员进行二级保养,保养周期为每季度或每半年一次。
- 二级保养是在一级保养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和维护。包括对设备的主体结构进行检查和修复,如检查设备的机架、导轨、箱体等是否有变形、磨损或裂纹等情况,并进行修复或更换;对设备的核心部件进行拆解、清洗、检查和更换,如对电机、油泵、液压缸等进行拆解,清洗内部零件,检查磨损情况,更换密封件和易损件等;对设备的控制系统进行全面检测和调试,如检查控制器的参数设置、程序运行情况,对传感器、执行器等进行校准和测试,确保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和测试,如紧急停机按钮、安全门开关、过载保护装置等,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 在二级保养过程中,应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设备的故障率、维修成本、生产效率等指标,为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优化升级提供依据。保养完成后,编写《设备二级保养报告》,报告应包括保养的详细内容、设备的现状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并将报告提交给设备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审阅存档。
5. 定期巡检
- 设备管理部门安排专人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巡检周期可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和运行状况确定,一般为每周或每两周一次。
- 巡检人员应按照制定的《设备巡检检查表》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的外观、设备的润滑情况、设备的温度、压力、振动等参数、设备的各部件连接情况、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等。在巡检过程中,如发现设备存在异常情况或安全隐患,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处理,并在《设备巡检记录表》上详细记录问题的发现时间、问题描述、处理情况等信息。
- 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巡检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方案,以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设备维修流程
1. 故障报修
-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设备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设备运行,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防止故障扩大。同时,在第一时间向设备管理部门报告故障情况,填写《设备故障报修单》,报修单应详细描述设备故障的现象、发生时间、设备编号、操作人员等信息。
2. 故障诊断与维修计划制定
- 设备管理部门接到故障报修后,应及时安排维修人员到现场进行故障诊断。维修人员通过观察设备故障现象、查阅设备运行记录、询问操作人员等方式,分析故障原因,确定故障的范围和程度。
- 根据故障诊断结果,维修人员制定维修计划,维修计划应包括维修的项目、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维修的时间安排、预计的维修费用等内容。对于重大故障或需要更换关键零部件的维修,维修人员应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汇报,经批准后实施维修计划。
3. 维修实施
- 维修人员按照维修计划进行设备维修工作。在维修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设备维修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确保维修质量和人员安全。
- 对于需要更换零部件的维修,维修人员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原厂正品零部件或经批准的替代零部件。更换零部件时,应做好记录,包括零部件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更换时间等信息。
- 在维修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故障问题或需要对维修计划进行调整,维修人员应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报告,经批准后进行相应的处理。维修完成后,维修人员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4. 维修验收
- 设备维修完成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和维修人员共同进行维修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设备的外观等方面。
- 验收人员应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验。如设备运行正常,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规定要求,外观无明显损坏,验收人员在《设备维修验收单》上签字确认,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 如验收不合格,维修人员应重新进行维修,直至验收合格为止。对于维修后仍无法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设备,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报废或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升级。
5. 维修记录与分析
- 维修人员应在维修工作完成后,及时填写《设备维修记录》,记录维修的设备名称、编号、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维修措施、维修时间、更换的零部件、维修费用等详细信息。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设备故障的规律和特点,找出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五)设备改造与升级流程
1. 需求提出与评估
- 生产部门、质量部门或设备管理部门根据生产工艺改进、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等需求,提出设备改造与升级的建议。填写《设备改造与升级申请表》,说明设备改造与升级的原因、目标、预期效果、初步方案及预算等信息。
- 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对设备改造与升级的需求进行评估,分析改造与升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包括对现有设备的技术状况、性能参数、运行稳定性等进行评估,对改造与升级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生产适用性等进行论证。形成《设备改造与升级评估报告》,提交给公司管理层审批。
2. 方案设计与审批
- 经审批通过后,由设备管理部门或委托专业的设计机构进行设备改造与升级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设备的基础条件和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确保改造与升级后的设备能够满足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且与其他设备和生产线的兼容性良好。
- 设计方案应包括设备的总体布局、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工艺流程优化、设备选型及配置、施工图纸等详细内容。设计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 最终确定的设备改造与升级方案经公司管理层审批后,方可实施。审批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方案的预算合理性、技术创新性、实施风险及预期效益等方面。
3. 项目实施与监控
- 设备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的各个阶段、任务、责任人及时间节点。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设备改造与升级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等环节。
-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的监控。定期召开项目进度会议,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项目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同时,严格控制项目成本,避免超预算情况的发生。
- 如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方案进行调整或变更,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变更后的方案应重新进行评审和确认,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4. 验收与交付
- 设备改造与升级项目完成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生产部门、质量部门、技术部门及相关专家进行项目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的性能指标、运行稳定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项目的施工质量、设备安装调试情况、技术资料完整性等是否符合要求。
- 验收人员应根据设备改造与升级方案和验收标准,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和检验,并形成《设备改造与升级验收报告》。如验收合格,项目正式交付生产部门使用。如验收不合格,项目实施小组应根据验收意见进行整改,直至验收合格为止。
5. 培训与后续跟踪
- 设备改造与升级后,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对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新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维护保养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
- 设备管理部门应对改造与升级后的设备进行后续跟踪,定期收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和反馈信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同时,总结设备改造与升级项目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设备管理和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六)设备报废流程
1. 报废申请提出
- 当设备达到使用寿命、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或因技术进步等原因需要淘汰时,设备使用部门或设备管理部门填写《设备报废申请表》,申请表应详细说明设备的名称、编号、规格型号、购置时间、使用年限、报废原因、设备现状及预估残值等信息。
2. 技术鉴定与评估
- 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专业部门对申请报废的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和评估。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检查设备的外观、结构、性能、运行状况等,判断设备是否确实无法修复或已失去使用价值。专业部门(如财务部门、质量部门等)对设备的残值进行评估,并从财务、质量等角度对设备报废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 形成《设备报废技术鉴定报告》和《设备报废残值评估报告》,报告中应明确设备的报废结论和残值估算结果,并提出处理建议,如报废设备的拆解、回收、出售等方式。
3. 审批流程
- 将《设备报废申请表》、《设备报废技术鉴定报告》和《设备报废残值评估报告》一并提交给公司管理层进行审批。审批过程中,管理层应综合考虑设备的实际情况、公司的生产需求、财务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做出批准或不批准报废的决定。
4. 报废处理
- 经批准报废后,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审批意见和相关规定,对报废设备进行处理。对于有一定残值的设备,可以选择出售给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或进行拆解后将零部件作为备件使用;对于无残值或危险废物的设备,应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妥善处理,确保不污染环境。
- 在设备报废处理过程中,应做好相关记录,包括设备的交接手续、处理方式、处理时间、收入或支出等信息。财务部门根据相关凭证进行账务处理,核销固定资产账目,并调整相应的资产明细账。
5. 资产清理与档案管理
- 设备报废处理完成后,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及时对资产进行清理,确保账实相符。同时,设备管理部门应将报废设备的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设备的采购合同、验收报告、使用记录、维修记录、技术资料等,以备日后查阅和审计。档案保存期限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五、*网公司审厂应对措施

(一)设备选型与采购
1. 在设备选型时,优先选择符合*网公司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设备。关注设备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功能特点等是否满足*网公司对电子产品生产的要求,确保设备能够生产出符合*网质量标准的产品。
2. 要求设备供应商提供设备的*网认证证书或相关检测报告,证明设备符合*网公司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在采购合同中明确约定设备应满足*网审厂的相关条款,包括设备质量、技术规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供应商在审厂过程中应提供的支持和配合。
3. 建立设备采购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选型依据、采购过程、供应商信息、技术资料等,以备*网审厂时查阅。确保采购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够追溯设备的来源和采购流程。

(二)设备档案管理
1. 按照*网公司审厂要求,完善设备档案内容。除了常规的设备资料外,增加设备在*网项目中的使用记录、运行数据统计分析、维护保养情况与*网产品质量关联性分析等内容,突出设备在满足*网生产需求方面的管理情况。
2. 对设备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编号,确保档案查阅方便快捷。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3. 在*网审厂前,对设备档案进行全面自查和梳理,确保档案内容完整、准确、一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补充,保证设备档案能够真实反映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情况,满足*网审厂的严格要求。

(三)设备运行与维护
1. 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计划,明确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维护要求,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符合*网公司对生产设备的管理要求。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计划应张贴在设备现场显眼位置,便于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随时查看和执行。
2. 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性能、掌握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故障或产品质量问题。记录设备的运行时间、生产数量、运行参数等信息,为设备维护保养和性能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3. 按照维护保养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做好维护保养记录,包括维护保养的时间、内容、更换的零部件等信息。维护保养工作应注重细节,确保设备的各个部件都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如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调整、校准等。对于关键设备和重要部件,增加维护保养的频次和深度,保障设备的性能和精度。
4. 建立设备故障预警机制,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隐患,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设备突发故障对生产造成影响。对设备故障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原因、处理过程和结果,分析故障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设备故障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
5. 在*网审厂期间,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展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成果。安排专人负责设备的现场操作和讲解,能够清晰地向审厂人员介绍设备的运行情况、维护保养措施以及设备在保障产品质量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四)人员培训与资质
1. 针对*网公司审厂要求,制定专门的人员培训计划,包括设备操作技能培训、设备维护保养知识培训、*网标准和规范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确保设备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具备满足*网审厂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邀请*网公司的专家或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结束后,组织人员进行考核,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证明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人员培训档案,记录人员的培训经历、考核成绩等信息,以备*网审厂查阅。
3. 要求设备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取得相关的资质证书,如电工证、焊工证、特种设备操作证等,确保人员具备合法从事设备操作和维护工作的资格。对人员资质证书进行定期审核和更新,保证证书的有效性。

(五)质量控制与检测
1.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将设备管理与产品质量控制紧密结合。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监控和调整,确保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网公司的标准要求。制定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和流程,对生产的每一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记录检验数据和结果,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2. 配备符合*网公司要求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检测设备档案,记录检测设备的采购、使用、校准、维修等信息,满足*网审厂对检测设备管理的要求。
3. 在*网审厂时,能够提供完整的产品质量控制资料和检测报告,展示公司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设备管理在保障产品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对审厂人员提出的关于质量控制和检测方面的问题,能够准确、清晰地进行解答,提供相关的证据和数据支持。

(六)应急预案与演练
1. 制定针对设备突发故障、停电、火灾等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责任分工和应对措施。应急预案应涵盖设备抢修、人员疏散、物资保障、与外部救援力量的协调等方面内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减少损失和影响。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各种紧急情况,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演练过程中,注重提高员工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使员工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和各自的职责。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3. 在*网审厂时,向审厂人员介绍公司的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情况,展示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准备工作。提供应急演练的记录和总结报告,证明公司在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方面具备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七)持续改进
1. 建立设备管理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持续改进机制应涵盖设备采购、设备运行、设备维护、设备报废等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设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 关注*网公司对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管理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及时调整公司的设备管理策略和制度,引进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不断优化设备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鼓励员工提出设备管理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对为设备管理改进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在*网审厂过程中,能够向审厂人员展示公司在设备管理方面的持续改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体现公司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提供相关的改进计划、实施记录和效果评估报告,证明公司具备持续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和适应*网公司要求变化的能力。

六、三体系审核应对措施

(一)质量管理体系(QMS)
1.设备与质量目标的关联
- 明确设备在实现公司质量目标中的作用,将设备的性能、精度、稳定性等指标与产品质量要求相结合,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和措施。例如,对于生产量测开关的设备,规定其测量精度应满足特定的误差范围,以确保量测开关的测量准确性符合质量标准。
- 在质量手册和相关程序文件中,阐述设备如何影响产品质量以及如何通过设备管理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定期对设备与质量目标的关联性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质量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设备管理策略。
2.设备质量控制过程
- 建立完善的设备质量控制程序,从设备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到报废处理,全过程都要有明确的质量控制要求和标准。在采购环节,严格按照质量标准选择设备供应商,对设备的质量性能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采购的设备符合设计要求和生产工艺需要。
- 在设备验收过程中,依据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全面检验,包括设备的外观质量、功能性能、技术参数等方面。对于不合格的设备,及时与供应商沟通解决,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设备投入使用。
-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通过定期的设备精度检测、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等措施,保证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确保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设备质量记录与文档管理
- 加强设备质量记录的管理,建立详细的设备质量档案。记录设备的采购合同、验收报告、使用说明书、维护保养记录、维修记录、精度检测报告等与质量相关的信息,确保设备质量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 对设备质量文档进行分类整理和妥善保存,制定文档管理制度,明确文档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变更和归档等流程。确保在三体系审核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提供相关设备质量记录和文档,以证明设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环境管理体系(EMS)
1.设备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 对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识别,包括能源消耗(如电力、燃油等)、废弃物排放(如废油、废气、废渣等)、噪声污染、电磁辐射等方面。针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其对环境的重要程度和潜在风险。
- 制定设备环境因素清单,明确每个环境因素的来源、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等信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控制目标,确保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要求以及公司的环境管理方针。
2.设备的环保设计与选型
- 在设备规划和选型阶段,优先考虑具有环保设计和节能特性的设备。关注设备的能源效率指标、环保认证情况以及采用的环保技术和材料等方面。例如,选择节能型的生产设备,可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选择低噪声、低排放的设备,可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干扰。
- 在设备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沟通明确设备的环保要求,并在采购合同中约定环保条款和责任。要求供应商提供设备的环保性能说明和相关检测报告,确保采购的设备符合公司的环境管理标准。
3.设备运行中的环境管理
- 制定设备运行的环保操作规程,规范设备操作人员在能源使用、废弃物处理、噪声控制等方面的行为。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环保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环保操作规程的有效执行。
- 对设备的能源消耗进行定期监测和统计分析,制定节能措施和目标,通过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 建立设备废弃物管理制度,对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确保废弃物的处置符合环保法规要求,防止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定期对设备的环保设施(如废气处理装置、噪声隔离设施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4.环境应急准备与响应
- 针对设备可能引发的环境事故(如油品泄漏、火灾等),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明确事故应急处理流程、责任分工、应急救援措施以及与外部环保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
- 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员工在环境事故中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演练结束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总结,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 在三体系审核时,能够提供设备环境管理的相关制度、记录和应急演练资料,证明公司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进行了有效的识别、控制和管理,具备应对环境事故的能力和措施。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
1.设备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 对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报废等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包括机械伤害、电气伤害、高温烫伤、噪声危害、粉尘危害等方面。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LEC 法等)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可接受程度。
- 制定设备安全风险清单,详细记录每个安全风险的来源、危害性质、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以及现有控制措施等信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重大安全风险制定专项管理方案,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等级,确保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健康。
2.设备的安全设计与防护措施
- 在设备设计和制造阶段,要求设备供应商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采用安全设计理念,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和设施。例如,对运动部件设置防护栏、防护罩等,对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漏电保护等,对高温设备采取隔热措施等,以防止人员接触到危险部位和受到伤害。
- 在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中,确保安全防护装置的正确安装和调试,对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在设备验收环节,将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作为重要的验收内容之一,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不得投入使用。
3.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安全管理
- 制定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明确设备的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和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操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和冒险作业。
- 在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制定安全维护保养规程,要求维护人员在进行设备维护保养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停机断电、悬挂警示标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对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因维护保养不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4.设备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
- 建立设备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包括日常巡检、专项检查和定期综合检查等。安全检查内容应涵盖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电气系统、机械系统、运行状况等方面。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登记和评估,制定隐患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限定整改期限,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
- 对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形成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记录隐患的发现时间、隐患内容、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结果等信息,以便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统计分析和追溯。
- 在三体系审核时,能够提供设备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制度、记录和整改报告,证明公司在设备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安全隐患,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

(四)三体系整合与协同
1.方针目标的整合
- 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进行整合,使其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公司的总体方针应体现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共同承诺和追求,目标应涵盖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关键指标,并在设备管理中加以分解和落实。
- 制定设备管理的综合目标,既要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又要关注设备运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员工在操作设备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确保设备管理工作在实现公司整体方针目标的框架下,统筹兼顾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2.管理流程的整合
- 对设备管理的各项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其符合三体系的要求。例如,将设备采购流程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供应商管理、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设备环保要求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设备安全风险评估相结合,在采购过程中综合考虑质量、环境和安全等因素,选择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和设备。
- 整合设备维护保养流程,将质量控制、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要求融入到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中。在维护保养过程中,既要保证设备的性能和精度以满足产品质量要求,又要注意设备的环保运行和对维护人员的安全防护。
3.文件体系的整合
- 建立一体化的设备管理文件体系,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与设备管理相关的文件进行整合和优化。制定设备管理手册,明确设备管理的方针、目标、职责、流程和要求,作为设备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 对设备管理的程序文件、操作规程、记录表格等进行统一编制和管理,确保文件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避免文件的重复和矛盾,提高文件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率。在文件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三体系的审核要求,为审核工作提供便利。
4.培训与沟通的整合
- 制定统一的设备管理培训计划,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纳入培训内容。对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他们对三体系要求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培养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意识。
-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促进质量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以及设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及时解决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涉及质量、环境和安全的问题,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整合
- 实施一体化的内部审核,将设备管理作为内部审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审核其是否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和审核报告模板,提高审核的效率和效果。
- 在管理评审中,对设备管理的绩效以及三体系在设备管理中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和决策,为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和三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管理评审,确保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能够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七、制度的监督与评估
1.监督机制建立
- 成立由设备管理部门、质量部门、生产部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制度监督小组,负责对设备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 制定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内容、频率、方法和标准。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保养、维修、改造、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情况,以及各部门和人员在设备管理中的职责履行情况。
- 建立监督检查记录档案,对每次检查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检查人员、发现的问题、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等信息。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制度执行评估
- 定期对设备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周期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每年一次或每半年一次。
- 评估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向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现场访谈,与各部门负责人和员工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设备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设备的故障率、维修成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指标,评估制度对设备管理绩效的影响。
- 根据评估结果,撰写设备管理制度执行评估报告,报告应包括评估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评估报告提交给公司管理层,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制度修订与完善
- 根据监督检查和执行评估的结果,及时对设备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不明确或不适应实际情况的条款进行修改,补充新的管理要求和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 在修订制度时,充分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修订后的制度要经过公司的审批程序,正式发布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和掌握新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 建立制度版本管理档案,记录制度的修订历史和原因,以便于查阅和追溯。通过不断地监督、评估和修订完善,使设备管理制度能够持续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和管理要求,为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的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八、附则
1. 本制度由公司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实施。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相抵触的条款,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为准。
3. 公司各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设备管理工作,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4. 根据公司的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会赚钱的人用钱买时间,不会赚钱的人用时间换钱;
主动学习,提升自己,战胜对手,梦想才能变为现实!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工厂管理秘籍


QQ|手机版|PMC资源网 ( 部分资源来自网络,仅供个人学习 。蜀ICP备14016815号-2 )

GMT+8, 2024-10-30 13:27 , Processed in 0.0784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7-2024 PMCZY.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